?萬物皆變,唯變不變。日新月異的時代,科技創新正成為大國博弈的主戰場。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
科技強國建設中鋁新篇章如何譜寫?近日,筆者走訪了中鋁集團多位科技工作者,一探究竟。
高光時刻
2024年12月,中鋁集團在京相繼召開第五屆科技創新大會、2025年科技工作會兩個重量級會議。26個項目、3個團隊、32名個人受表彰,獎勵總金額達2000余萬元。“科技人才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也激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鋁集團“科技創新突出貢獻者”、首席專家劉文連上臺交流經驗時動情地說。
國家相關部委有關人員到會指導,高度評價中鋁集團科技創新取得的成績,并向中鋁集團廣大科技工作者“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高貴品格致以崇高敬意。
值得稱道的還有一道道科技大餐:3年來,中鋁集團承擔多項國家重大科研攻關任務,強化有色金屬材料原創技術策源,新增中央企業創新聯合體、全國重點實驗室、先進鋁合金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平臺,突破深部資源、綠色低碳、高端材料等關鍵核心技術問題,主導制定的國家、行業標準數量年均增長超過10%,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中國專利獎8項、國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平均每年申請專利超3000件,有效專利總量首次突破1萬件……
“科研工作因認真而有魅力,因思考而有智慧,因行動而有價值,因激情而有效率。”中鋁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段向東向廣大科技工作者吐露心聲,并在中鋁集團2025年科技工作會結束之際誠懇地說,“我愿做科研人員的‘后勤部長’,做好服務工作!”
科技筑基
時針撥回至2023年1月14日,段向東上任后第9天,便召集中鋁集團科技創新部、中央研究院人員圍繞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進行激烈討論。
2023年春節后,中鋁集團科技創新體系研討會召開。在隨后開展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中,段向東領題調研科技創新,并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新中鋁’建設,要將科技鍛造成‘基因工程’,要以科技開辟新天地,展現科技含量十足的新氣質新面貌。”
中鋁集團黨組秉持系統思維、體系作戰、制度流程支撐、數字化和人工智能賦能的基本思路,堅持把“科技創新特強”作為許黨報國、加快“新中鋁”建設、塑造全產業鏈競爭優勢的核心基因,重塑“3+4+4+4”科技創新體系,制定“1+8”科技政策體系以及三級攻關隊、雙月例會、月度報告機制,科學布局“361”科研項目矩陣,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重點項目如雨后春筍,科研團隊不斷壯大,創新生態日益蔥蘢。
中鋁集團首席專家王國軍接受采訪時多次提及“系統思維”這一科研“法寶”。“我們從設計前端就系統考慮到下游應用,借助數據驅動的研發模式,極大縮短了空間裝備領域超強高韌抗疲勞厚板、高強耐損傷薄板等鋁合金材料的研發周期。”“系統思維”還體現在帶團隊上。近年來,中鋁材料院博士團隊奔赴各企業駐廠掛職,與一線科技人員并肩作戰,“把科研論文寫在產線上”。“通過在企業‘大熔爐’里歷練,明顯感覺這群年輕人思考更系統、開展工作更接地氣、說話也更有底氣。”王國軍說。
現年37歲的中央企業勞動模范、中鋁科學院戰略新興材料創新中心一級研究員莫永達2018年主動從科技管理崗位重返科技研發一線,談起近年來的變化他感觸頗深:“明顯感到中鋁集團的科技力量更強了,創新資源更集中了,研發經費更充足了,科研項目立項實施更高效了,科研平臺建設及‘筑巢引鳳’力度越來越大,青年科研人員的活力和創造力越來越強,研究與轉化鏈條更‘絲滑’。”
向“新”攀高
“嘭!”是鑄錠開裂的聲音,也是西南鋁研發團隊最不愿意聽到的聲音。生產航天用圓形鋁制鍛環時,技術人員全天24小時堅守現場。一旦鑄錠開裂,這爐料就報廢了,20萬元就沒了。西南鋁投入科研經費上千萬元,10年間進行了上百次試驗,最終成為國內首家完全掌握生產這一航天鍛環技術的企業。
2024年11月30日首飛成功的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就用到了西南鋁生產的鍛環。鍛環就像火箭的骨架一樣,好比一個房間的大梁,這個環的大小及性能決定著火箭的直徑大小和運載能力,被稱為火箭上天的“關鍵一環”。直徑從3.5米到5米再到10米,西南鋁“航天用鋁合金鍛環”科研團隊用了近30年時間,解決了運載火箭研制重大技術難題,使我國登月工程有了“關鍵一環”。
“這個鍛環成型極為困難,坯料加熱后要在3萬噸模鍛壓機上反復‘墩粗’,就像揉面一樣要‘揉透’。3萬噸模鍛壓機全中國只有我們這有,是中國人自己造的。”西南鋁負責人、技術專家黎勇介紹說。
一代材料,一代裝備。中鋁集團立足國家所需竭盡所能,憑借“十年磨一劍”的韌勁全面保障國家“彈箭星船器”材料需要。神舟飛天,嫦娥攬月,天問探火,北斗指路,蛟龍探海……每一件“大國重器”背后,都蘊含著中鋁人的智慧和汗水。
向“深”突破
礦產資源是工業的糧食和血液,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中鋁集團以科技鑄劍,“敢采別人采不了的礦,敢吃別人吃不了的礦”,把戰略性礦產資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烏蒙深井,懸臂式掘進機蓄勢而動、掘齒轟鳴,硬巖秒變碎渣!會澤礦業首創并成功應用深井短流程非爆連續采礦工藝,開創了深井破巖新革命,實現深井巷道圍巖本質化安全,連續作業使生產效率提升2.5倍,為深井智能化采掘奠定了堅實基礎。該工藝也因此榮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500米以深鉛鋅深地開采技術應用場景”入選中央企業科技成果應用拓展工程首批項目清單。
馳宏鋅鍺低品位鍺物料回收技術研發團隊賡續“0.3克鍺”精神,自主研發的低品位鍺物料回收原創技術解決了低品位含鍺物料難處理、回收率低的棘手問題,實現加工成本領跑鍺行業,為中鋁集團掌控戰略性關鍵金屬資源——鍺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要相信,才能看見。有夢想,才會有持續奮斗的激情和勇闖‘無人區’、鍛造‘殺手锏’的勇氣。”中鋁集團“科技創新標兵”、馳宏鋅鍺正高級工程師戴興征這樣說。
近年來,中鋁集團重點突破深地、高寒、超高海拔資源高效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低品位復雜資源高效利用以及鋁、銅、鉛鋅新材料開發與應用等新技術,有力保障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喚醒低品位鋁土礦、氧化鉛鋅礦等“沉睡的資源”,為全球有色金屬產業低品位礦綜合利用提供了“中鋁方案”。
向“綠”而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鋁集團以突破性科技成果,助力有色金屬生產更綠色、資源循環利用更高效、產業數智化升級更富活力,以科技創新勇攀高質量發展最高線,讓綠色低碳守護“新中鋁”最美色。
“金烏上碧空,電行光伏中。風車悠悠轉,昂首傲蒼穹。”
無論是在風光資源充裕的祖國北疆內蒙古達茂旗,還是在“國家綠色能源基地”云南昆明,中鋁集團率先研發投用光伏直流電柔性直接接入鋁電解生產新技術,系統部署源網荷儲一體化新能源項目,電解鋁清潔能源使用占比達45%;鋁電解直流電耗“12300”成套技術在集團內全面推廣,噸鋁節電400千瓦時以上,深度節能技術“2.0版”直流電耗實現“12000”以下;成功研發的500/600千安超大型鋁電解槽成套裝備技術、鋁電解深度節能系列技術等,在行業廣泛推廣應用并已輸出海外,引領全球鋁電解行業重大技術革新;重點突破的氧化鋁節能成套技術、高效連續煉銅技術、綠色鋅冶煉技術等,樹立了中鋁集團綠色冶煉全球行業標桿。
通過持續技術攻關,中鋁集團銅鉛鋅冶煉伴生有價元素回收31種、實現100%回收利用,把資源“吃干榨盡”;破解鋁工業最大的固體廢棄物——赤泥綜合利用世界性難題,3年間,赤泥綜合利用率由不足5%提升到20%,技術水平國際領先,把赤泥“變廢為寶”;鋁電解危廢全量資源化利用技術實現產業化,把“危廢變固廢”“固廢變寶貝”。
用數智化賦能“新中鋁”,猶如給會飛的金屬加裝智慧大腦。中鋁集團積極擁抱數字化、智能化浪潮,全力推動傳統產業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建立鋁銅冶煉數字化模型1.0版,突破鋁板帶加工熱處理工序“黑燈工廠”核心技術及裝備,打造廣西華昇、內蒙古華云、云鋁文山、中鋁特材等智能制造示范工廠,中鋁國際自主研發的系列節能環保型裝備和技術已出口至歐美、亞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開發汽車鋁板質量預報大數據模型,上線材料數字化研發平臺,持續變革鋁、銅先進合金新材料研發模式,示范引領行業轉型升級。
向“心”扎根
炎炎夏日,當拔出鋁電解槽的殘極,尤其是近900攝氏度的電解質裸露時,站在爐膛邊操作的換極工體感溫度超70攝氏度。換完兩三組殘極,后背已完全濕透,工作服干了以后,全是白花花的鹽漬。
“當我拿鏟子扒殘極掉下來的炭塊時,雖然距離還有兩三米遠,但我感覺臉上的汗毛都快要冒煙了。”包頭鋁業裝備保障中心數智化業務部專業工程師薛成記憶猶新。這樣的換極作業卻是鋁電解工人的日常。
2019年,包頭鋁業黨委將電解鋁智能化換極列為重點攻關項目,項目團隊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探索。在鋁行業毫無先例的情況下,僅實現天車自動行走,項目團隊就花了兩年多時間。
“電解廠以‘四高’著稱,其中僅高磁場一項就讓人‘抓狂’,很多鐵質裝備對它毫無辦法,我們進行了反反復復的摸索和試驗。”在中鋁集團2025年科技工作會年度科技創新成果發布環節,包頭鋁業科技管理部副部長李浩介紹說,2024年6月,項目團隊終于迎來勝利的曙光,9號天車成功實現一鍵自動、穩定換極,預計全面推廣后,可優化人員40%,實現作業本質安全。
“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未來真正實現智能無人換極,年輕一代會覺得這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艱苦的人工換極將不復存在。”薛成說。
科學和技術的交響,在神州大地上翻涌;科技特強“新中鋁”的弦音,在智慧與汗水中流淌。行者方致遠,奮斗路正長,用夢想牽引相信的力量,中鋁人正奮力將滾燙的科研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為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鍛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凝神鑄劍、奮勇追光。(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