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下稱《報告》)中關于“推進科技強國建設”與“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部署令人倍感振奮。《報告》不僅明確了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路徑,還為企業指明了創新方向與市場機遇。結合科研單位的實踐,筆者談兩點感受。
科技強國:從“頂層設計”
到“企業戰場”的深度協同
《報告》提出“全面啟動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加快完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直指科技創新的核心痛點。從企業視角看,這既是責任,又是機遇。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我國制造業正處于由大變強的關鍵階段,面臨著發達國家“高端回流”和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分流”的雙重擠壓。要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必須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核心關鍵,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以產業升級帶動經濟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縱深發展,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這是自2012年以來連續11年的穩步上升,充分體現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顯著成效與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我國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北斗導航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這些成果的取得離不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支撐。《報告》提出要“全面啟動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這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也為我們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們要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關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筆者深有感觸。鋼鐵行業正面臨數字化轉型和綠色發展的雙重挑戰,急需一批既懂鋼鐵工藝又精通人工智能、材料科學的復合型人才。鞍鋼集團北京研究院與高校共建的聯合實驗室,讓學生直面產業難題,企業則提前鎖定潛力人才。通過“項目制”培養模式,建議未來政策進一步鼓勵建立校企“雙導師制”,將論文“寫”在生產線上,培養既懂理論又能實戰的創新主力軍,打通人才供需“最后一公里”。
制造業升級:鋼鐵行業技術
改造與集群發展的新機遇
《報告》數據顯示,制造業投資增長9.2%,其中技術改造是重要驅動力。鋼鐵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但也面臨著產能過剩、環境污染等挑戰。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技術改造步伐,推動鋼鐵行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今年初,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遼寧省本溪市考察鞍鋼集團本鋼板材冷軋總廠第三冷軋廠,了解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推進高質量發展等情況。廠里的“智慧大腦”集控中心投用后,助推勞動生產率提高65%、產量提升25%,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增添了新動能。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考察中指出,制造業要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不斷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像鞍鋼這樣的國有大企業要為中國式現代化多作貢獻。
“新培育一批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提法,為鋼鐵行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未來,如何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打造良好創新生態,培育創新基因,提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能力和效率,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人才支撐”創新生態鏈,完善“多部門協同推進、多平臺分類創新、多層次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工作機制。分層分類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小微創新等方向,促進科技人才為鞍鋼高質量發展聚新勢,為鋼鐵行業革新啟新程,為國家新質生產力謀新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賦新能。
以科技創新驅動
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
《報告》描繪的藍圖,為鋼鐵行業注入了強勁動能。作為行業科技工作者,我們深感責任重大。鞍鋼集團北京研究院將牢記國之大者,勇擔科技創新使命,聚焦高端材料、綠色低碳、智能制造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打造一批“高精尖”產品,為鋼鐵行業轉型升級提供科技支撐。
同時,我們期待國家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例如加大對鋼鐵行業基礎研究的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讓更多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唯有如此,鋼鐵行業才能在科技強國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為中國制造向全球價值鏈的高端邁進貢獻力量。(王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