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記者 徐可可 王起津 實習記者 金子涵 報道
2月5日,乙巳蛇年首個工作日,《中國冶金報》記者在中信泰富特鋼旗下天津鋼管制造有限公司(下稱天津鋼管)的管加工生產線,看到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模、2023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提名人選、管加工事業部元通分廠主任工程師李剛正在指導工人進行螺紋修磨。
今年是李剛工作的第35年,從一名一線電氣維修工成長為大家眼中的電氣“華佗”,李剛靠的是“精益求精”的匠心堅守。管加工領域常用微米作為測量單位,精度達到頭發絲1/50的螺紋直接關系著鋼管的密封度。“在加工過程中,任何因素都會影響精度,這就要求我們對機床導軌、工裝卡具的夾力、臺架旋轉角度等進行精準控制。”李剛對《中國冶金報》記者說道,“此外,刀具和程序控制、加工過程的優化也非常關鍵。我們通過反復實踐,優化加工程序,總結參數設置,確保批量生產出合格產品。”
《中國冶金報》記者跟隨李剛來到熱處理生產線上,通紅滾燙的鋼管從高溫爐中緩緩送出,爐火的余溫撲面而來;經過水淬火,鋼管進入回火處理環節,細密的水柱如飛瀑般傾瀉而下,水蒸氣瞬間騰起。李剛一邊檢查設備,一邊向《中國冶金報》記者介紹:“這是國內通用的工藝流程,質量要靠精準溫度控制來實現。”不同規格的鋼管需要不同的溫度設置,而一個爐子中每個區段的溫度也各不相同,還要經過嚴格的測試,所有的系統參數都是通過長期摸索和無數次失敗后總結出來的訣竅。
精益求精,占領世界技術高端,正是天津鋼管成為無縫鋼管領軍企業的關鍵所在。2024年3月份,我國首口萬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鉆進突破1萬米,該井一開、二開所用石油套管均為天津鋼管自主研發生產的高端產品,其背后離不開像李剛這樣的高技能產業工人給予的技術支撐。“重點項目為公司提供了研發機遇,這一成功是公司全體科研人員和生產部門共同努力的結果,說明我國在該領域的技術水平已不遜于國外先進水平,極大地增強了全體員工戰勝困難、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信心。”李剛說。
走進明亮整潔的控制室,正在監測設備的工人向《中國冶金報》記者介紹,春節期間產線不停工,每天都有訂單,需要堅守崗位。如今,產線機械自動化程度大幅提高,實現了自動化控制,設備全面升級,使所有的屏幕數字和參數設置都集中在控制室,平時只需兩人就可以完成操作。
“我從事這個行業30多年,剛參加工作時,許多高水平電氣設備都是進口的,國外知名品牌在功能和穩定性上曾優于國內產品,但目前國內設備已經迎頭趕上,在性價比上競爭力較強,但在控制系統化方面與國外知名品牌還有一定差距。”作為兩屆全國人大代表,李剛在兩會上提出“加快發展我國電氣基礎自動化技術”,獲得了有關部委的重視。“基礎不牢就會影響上層建筑,為了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高質量發展,一定要把基礎工業做實做強。”李剛說。當前,自動化控制系統、控制元件及傳感器等關鍵技術亟待突破,李剛認為需要相關企業聯合起來共同攻克難題。近幾年,我國電機和數控領域發展迅猛,這些進步離不開國家對自動化領域的重視。
何為工匠精神?在李剛眼里,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同時腳踏實地,務實肯干,拼搏奉獻,不斷創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上的產業工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為企業和國家做出更多貢獻,在未來讓世界看到中國工匠的精湛技藝和創新精神。“我要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李剛告訴《中國冶金報》記者。
“這臺變頻器可以打開蓋子觀察內部走線,對新來的年輕員工來說是很好的教學工具。”在李剛勞模創新工作室,李剛打開琳瑯滿目的實驗設備,如數家珍地講解起來,“現場遇到的問題不可能暫停設備去解決,回到工作室就可以打開實驗設備查看內部和參數,分析問題成因。”創新工作室創立以來,李剛多次舉辦培訓班義務授課,分享自己多年來記錄的經驗與心得。
“目前,工作室著重進行設備升級項目,整合控制程序、數據庫和網絡通信等,推進產銷一體化。”李剛告訴《中國冶金報》記者,“隨著數字化發展,設備與技術迅速更新迭代,硬件軟件必須不斷升級以滿足新的產銷需求。”近年來,創新工作室吸納包括機械和生產工藝等多名專業人員,發揮專業骨干積極性,成員互相學習,形成多元視野,凝聚更強合力,為生產更多高附加值石油套管貢獻力量。
從最初參加工作時靠著十幾本學習筆記馴服“洋設備”,到如今積極投身電氣設備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浪潮,李剛一直在不斷學習。“新的一年,我希望自己能多學習,掌握更多知識,立足崗位,為企業創造更多財富,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特別是在‘卡脖子’領域,發揮新一代產業工人的力量。”采訪最后,李剛向《中國冶金報》記者道出了自己的新年“新”愿。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高度評價大國工匠,強調“大國工匠是我們中華大廈的基石、棟梁”。新春佳節,在各行各業每一個平凡的崗位上,我們看到許多像李剛這樣的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用雙手與智慧,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詮釋新時代勞動者的使命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