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高
11月12日—17日,備受矚目的世界五大航展之一的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簡稱珠海航展)在廣州珠海舉辦,眾多高、精、尖展品集體亮相,展示了當今世界航空航天業發展水平。作為航空發動機實現性能突破的關鍵材料——高溫合金在該屆航展也引發了許多關注。
高溫合金又稱為耐熱合金和超合金,是指在600攝氏度以上及一定應力作用下長期工作的,具有抗蠕變能力、較高的高溫強度、良好的斷裂韌性及耐腐蝕等綜合性能的金屬材料。高溫合金按基體分為鐵基、鎳基、鈷基高溫合金,鐵基高溫合金使用溫度一般為700攝氏度左右,多應用于交通運輸、石油化工、礦山冶金等領域;鈷基高溫合金受限于鈷元素的開采和使用,尚未實現大范圍的推廣應用;鎳基高溫合金可在高于1000攝氏度的惡劣環境中保持較好的力學性能,被廣泛用于制造高性能的航空發動機和工業燃氣輪機的最熱端部件。此外,高溫合金按材料成型方式分為變形、鑄造、粉末高溫合金,按合金強化方式分為固溶強化型、沉淀強化型、氧化物彌散強化型和纖維強化型高溫合金。
我國從1956年開始研制生產高溫合金以來,目前已研究、試制和生產了150多種高溫合金;國內產業布局已基本形成,研發與生產體系相對完善,包括鋼研高納、中科院金屬所等科研單位和撫順特鋼、寶武特冶、攀長特、大冶特鋼等8家特鋼廠;相關研發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如低偏析控制技術、鎂微合金化技術等新技術;應用領域得到不斷拓展,除了傳統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領域,高溫合金在煙氣輪機、地面燃氣輪機等民用領域的應用范圍也逐步擴大。
隨著我國航空航天、核電等尖端科技領域近年來的迅猛發展,再加上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國高溫合金市場目前需求旺盛,不僅推動了我國高溫合金產量的穩步增長,也為高溫合金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據已公開的統計數據,我國高溫合金的需求量從2017年的3萬噸迅速增長到了2022年的7萬噸,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8.47%,同時我國高溫合金產量從2017年的1.88萬噸增至2022年的4.20萬噸,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7.44%;2023年,全球高溫合金市場產銷量為35萬噸,我國占比不足1/10;2024年,我國高溫合金需求量為6.2萬噸,同比增長17%。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我國高溫合金產業近年來取得了較快發展,但仍有不少問題有待解決。一是標準體系繁而不精。我國目前的生產體系包括歐美體系、前蘇聯體系等,鋼廠常面臨一個材料有多個標準的難題。不過隨著中國航發同標同行工作的推動,標準統一問題有望解決。二是原輔材料及產品標準不高,表現為在對原材料成分的精確控制上相對歐美較差,導致產品達標卻不好用。三是制造裝備和檢測裝備國產化程度較低,國內8家鋼廠主流冶煉設備大部分為進口。四是與世界領先水平相比,仍存在技術差距和產能瓶頸。目前,我國高溫合金部分高端品種尚未實現自主可控,仍需依賴進口來滿足市場需求。
這些問題雖然使我國高溫合金產業發展面臨較大挑戰,但同時也孕育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展望未來,我國高溫合金產業發展需從以下三方面發力。一是加大對新材料研究力度。高溫合金材料、工藝研究難度大且周期長,需強化基礎和預先研究,突破關鍵技術難題,同時加強工程化應用研究,提高技術成熟度,實現自主保障。二是加快國產特種熔煉裝備、高精度分析檢測設備的開發與應用,包括相關軟件和控制系統的開發;支持基礎元器件、部件的開發;搭建具有公信力的裝備或備件的試驗平臺,有選擇地支持一到兩家企業開展裝備整合驗證;建成基本配套齊全的設備制造和測試體系,提升全流程保障能力等。三是做好成本控制,包括質量成本控制、提高材料綜合利用率等。
《中國冶金報》(2024年11月20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