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重要實踐者,中國五冶集團以央企擔當與匠心精神,全力推進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新型城鎮化(一期)紅河農貿市場改造工程。自2023年10月中標以來,項目團隊以高標準、嚴要求、硬作風,克服多重挑戰,接連實現關鍵節點目標,贏得政府、業主與民眾的高度認可,為廣西省城市更新與民生改善注入強勁動能。
攻堅克難:以技術突破與科學管理跨越建設里程碑?
面對喀斯特地貌巖溶發育、施工區域交通封閉、噪音擾民等復雜挑戰,中國五冶團隊以技術創新與精細化管理破局。在樁基施工階段,巖溶區溶洞率高達35%,項目采用“超前鉆探+注漿加固”工藝,累計完成251根樁基,合格率100%。針對老城區交通擁堵難題,通過搭建臨時導行路、錯峰運輸、智能調度系統,實現材料運輸“零斷供”,施工期間周邊道路通行效率提升40%。
2024年7月,項目成功實現“正負零”節點目標,標志著工程正式進入地上主體結構施工階段。這一里程碑的達成,不僅展現了五冶團隊卓越的規劃與執行能力,更體現了資源整合、技術創新與多方協作的成果。截至2025年2月,1號人才公寓已施工至8層,2號、3號綜合服務中心主體結構封頂完成,安裝及裝飾工程完成45%,項目整體進度較原計劃提前15天。
安全為基:以體系化管控筑牢生命防線?
中國五冶始終將安全作為項目建設的生命線。項目推行 “三級網格化清單”,將工地劃分為8個責任區,明確“區長-班組-崗位”職責,通過日巡查、周考核、月評比壓實責任。針對項目毗鄰居民區的特點,建立 “雙線溝通機制”:對外設立“居民溝通日”,通過噪聲監測數據公示、非震動工藝替代及午間夜間靜音管控,將施工噪音降至58分貝以下(低于國家標準20%),群眾滿意度達98%;對內實施“安全行為之星”評選,將安全績效與獎金聯動,激發一線人員主動性。
同時,項目依托BIM+智慧工地平臺,對深基坑等高風險工序進行全流程模擬,提前優化風險點識別。智慧工地集成AI視頻監控、塔吊防碰撞系統及環境傳感器,實時捕捉未佩戴安全帽、臨邊防護缺失等違規行為。此外,引入無人機巡檢技術,對施工盲區進行高空掃描,累計排查隱蔽隱患28項,技術覆蓋率達100%。
匠心雕琢:工藝致勝鑄魂精品工程
該項目團隊始終將“匠心”貫穿于紅河農貿市場改造工程全周期,以“最優工期、最好服務、最佳品質”為承諾,通過系統性管控與技術創新,打造新型城鎮化建設標桿。在材料管控上,項目團隊建立供應商“紅黑榜”機制,對鋼材、混凝土等關鍵主材實行“盲樣送檢”制度,同時引入物聯網技術追蹤材料流向,實現從生產到施工的全鏈條可追溯,確保每一批材料均符合國家規范與設計要求。
在工藝創新領域,項目團隊依托中國五冶技術研發優勢,攻克多項施工難題。例如,針對綜合服務中心屋面功能復合化需求,采用集團自主研發的專利技術“輕型種植屋面系統”,通過高分子防水卷材、輕質保溫層與模塊化綠化單元的集成設計,實現保溫、防水、綠化功能一體化,整體結構減重達40%,大幅降低建筑荷載并延長使用壽命。此項技術不僅提升工程性能,更成為綠色建筑示范亮點,為項目提前15天達成“正負零”節點奠定基礎,更為后續同類項目提供可復制經驗。
從藍圖到現實,從地基到地標,中國五冶集團正以鐵軍精神與赤子情懷,在壯鄉大地上書寫“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央企答卷。如今,項目團隊正以“智速攻堅”之勢向主體結構封頂發起沖擊,這座承載希望與幸福的工程,必將成為廣西現代化進程中的璀璨明珠!(黃廷海、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