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樊三彩)3月26日,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蔣火華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近日印發的《關于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圍繞環境監測等領域研發一批環保機器人、遠程運維裝備,加快虛擬現實、數字孿生等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生態環境部將積極推進新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中的應用,以更加智慧的監測“大腦”守護好祖國的綠水青山。
早在2022年2月,生態環境部便印發了《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試點工作方案》,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監測領域的應用。2023年以來,生態環境部按照加快建立現代化監測體系的要求,全力謀劃推進監測技術裝備的數智化轉型。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數智化轉型方案》。“這是推進監測數智化轉型的頂層設計,也標志著監測數智化轉型邁出實質性步伐。”蔣火華表示。
當前,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更迭,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火爆全球,不斷催生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生態環境監測科技含量高、數據資源多,對人工智能應用有著迫切的業務需求,也能夠為人工智能部署落地提供廣闊的應用場景。目前,DeepSeek已經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和不少地方的生態環境監測部門得到初步應用。”蔣火華說道。
新技術為監測賦能已有許多鮮活案例。蔣火華舉例說,在空氣和地表水監測方面,通過開展國控站點數智化改造,讓自動監測實現“無人運維”,現場運維頻次和單次運維耗時將降低70%以上;讓手工監測實現“智能采樣+智能分析”,采用無人機等開展無人采樣,分區域建設全自動無人化“黑燈實驗室”,集中承擔水質樣品分析任務,采樣耗時、人員投入和運輸成本將節約50%以上。“在生物多樣性監測方面,傳統手段是靠人數、靠人看、靠人辨,我到一些地方調研,現在實時傳輸紅外相機、鳥類鳴聲記錄儀、兩棲爬行動物雷達相機、蝴蝶智能監測儀等新型智能設備,基本能夠實現生物多樣性自動化監測,識別準確率達85%以上。”蔣火華表示,這些都是新技術為監測賦能的鮮活案例。
《中國冶金報》(2025年04月01日 04版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