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央媒記者們在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尋根知味”小吃街體驗制作沙縣小吃。(林芳芳 攝)
本報記者 楊悅
在河鋼集團張宣科技的主食工坊,冒著熱氣兒的千層饅頭、豆包、棗花饅頭,每天早上一出蒸籠就被宣化古城的市民搶購一空;在廣西柳鋼,一碗配著油炸紅皮花生和酥軟腐竹的螺螄粉深受職工們喜愛;在甘肅酒鋼,祁牧農場產的牛奶被做成酸奶、雪糕等一系列特色奶制品,不僅擺上了當地超市的貨架幫企業創了收,而且作為職工福利讓企業的多元發展成果惠及了職工……近年來,全國各地的鋼鐵企業因地制宜推出的特色美食各有千秋。然而,需要看到,受限于公眾對于鋼鐵企業的固有印象,很多美味的“鋼企小吃”尚未被更多人熟知。
鋼鐵企業如何才能也把這門“小”生意做成大產業?10月25日,《中國冶金報》記者跟隨總書記的足跡走進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嘗試從沙縣小吃的發展脈絡中,為鋼鐵企業打造美食品牌搜集可借鑒的經驗。
脆嫩爽口的手打扁肉、晶瑩剔透的水晶燒賣、色澤誘人的沙縣板鴨……走進俞邦村的“尋根知味”小吃街,各色沙縣小吃琳瑯滿目、香飄四溢。“沙縣境內各姓居民,多數是從河南、河北、山西、安徽等中原各省遷徙而來。分布極廣的各地漢人遷居沙縣,讓沙縣成為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匯集地,這是沙縣成為‘小吃城’的主要原因之一。” 沙縣區夏茂鎮黨委書記張衛華介紹,沙縣小吃具備北方多地飲食特色,在多達110種的沙縣小吃中,扁肉、拌面、燉罐、蒸餃是最常見的四大品種。
具備地方特色的小吃在突破空間限制后便可以釋放出巨大的經濟潛力。目前,全國乃至全球各地幾乎都可以找到沙縣小吃的“蹤跡”。在福建、北京、廣東,甚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等,人們常常可以遇到掛著“沙縣小吃”招牌的門店。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僅我國境內就擁有約9萬家沙縣小吃門店,從業人員達30多萬人次,年營業額超500億元。
推動小吃品牌化是突破地域限制的前提。“沒有任何小吃可以以地名命名注冊商標,只有我們沙縣小吃做到了。” 張衛華介紹,沙縣區政府為推動沙縣小吃品牌化發展,專門成立沙縣小吃業發展領導小組并下設“小吃辦”,還組建沙縣小吃同業公會,建設沙縣小吃街,注冊沙縣小吃商標,推動沙縣小吃口味、管理標準化。同時,沙縣區政府積極嘗試改進地方小吃的產品形式,開啟預制菜的制作新篇章,實現工業化、規模化生產,開拓了一片新市場。
無獨有偶,鋼鐵企業在打造美食品牌時,也圍繞改進產品形式做了不少文章。例如,今年8月13日,鞍鋼集團攀鋼集團生活服務有限公司的預制菜中心正式開業,推動攀鋼逐步實現餐飲膳食原材料集中采購、集中切配、統一菜譜、集中配送,在滿足內部供應的同時,還面向當地市場提供半成品與切配菜服務,實現了多元創效。
此外,推動美食與文旅融合發展正成為沙縣小吃品牌化發展的新亮點之一。沙縣區政府以沙縣小吃為依托,一方面通過小吃品牌聚集人氣,帶動文旅消費,每年吸引超500萬人次前來觀光旅游;另一方面以沙縣小吃的美食為靈感,將特色菜品元素融入其中,打造了5個擬人化的動漫形象,包括沙寶、慢燉燉、阿扁等。沙縣區政府正在培育多領域、全鏈條、深層次的小吃特色食品產業。“來沙縣玩不僅能吃到正宗的‘金包銀’、芋餃,還能帶走一個小吃同款玩偶,挺有意思。”游客常笑笑表示。
在融合美食與旅游文化方面,鋼鐵企業也不乏代表性案例。例如,三鋼閩光文旅公司以三鋼工業旅游景區為依托,配套開設“喝上”奶茶店、閩光西點、閩光美食坊等,穩固了區域市場份額,讓“舌尖”與“腳尖”相互帶動,產業越做越多元。特別是閩光美食坊,匯集了各類福建本地特色小吃,其中就包括沙縣小吃。
綜合來看,鋼鐵企業目前推出的美食產品在區域內已經受到當地百姓與鋼鐵職工的熱情追捧,但下一步做好富有鋼鐵文化特色的“舌尖經濟”,還需要進一步推動食品口味、管理標準化,嘗試利用鋼鐵美食文化特點打造特色品牌,希望鋼鐵人乃至所有人到哪里都能品嘗獨具地域文化特色和鋼鐵文化特色的“鋼鐵飯”。
《中國冶金報》(2023年11月22日 08版八版)